由武田绫乃创作,以高中管乐社为主题的日本小说系列《吹响吧!上低音号》,自从被京都动画公司改编成多部电视动画、电影之后,就让许多动画迷见识到了日本初高中管乐文化的厉害之处。然而最近许多日本音乐家就议论起了,为什么日本初高中的管乐文化如此盛行,但是却很少能够踏上世界舞台呢?日本资深作家松浦晋也就表示,看了《吹响吧!上低音号》就知道,这是因为学生们只是一心想夺牌,根本没有享受音乐的缘故啊!以下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,他是怎么说的吧~~
「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一种说法,指出全日本的管乐人口多达500万人!但是为什么日本管乐的水准却没办法登上世界舞台呢?(当然也是有个案的例外啦)归根究柢,日本的音乐大学程度已经比人低了,又加上根本没有多少人爱听所谓古典音乐的缘故吧?」
「日本的初高中管乐强到让外国人听了会吓到昏倒的程度。让人昏倒的理由不只有实力太强,还有一个理由是,怎么可能在初高中阶段就这么『厉害』。当他们得知为了变得这么『厉害』所牺牲的东西时,也会感到震惊。我有个德国朋友就说:『如果真心教孩子们音乐,是不可能变得这么「厉害」的。』」
日本指挥家、作曲家程冢繁树,最近在X发了好几篇文章,阐述自己对于日本的管乐团站不上世界舞台的看法。
程冢繁树指出,日本人教音乐都只是教技术,或是教比赛和考试的诀窍,但是却没有让孩子从小培养对于音乐的兴趣。如此一来就只会训练出一群空有技术,但是对音乐没有兴趣和热情的人。而且如果技术本身就不如国外,那也难怪日本的管乐团走不出日本了。
这种说法随即引爆热烈议论,许多曾经待过管乐社的网友,或是读过音乐大学的音乐人,都陆续出面分享自己接受严苛训练,以及牺牲青春时光练乐器的心情。
最近才有日本律师团体,因为隶属管乐社的高中生受不了「每个月192小时」的高压练习自杀,而要求政府加以管制
其中有位资深记者、作家松浦晋也(松浦晋也),举出了《吹响吧!上低音号》这部作品为例,就特别引发网友们的关注……
「我在《吹响吧!上低音号》这部作品感到的不对劲,正是因为这一点。什么『金赏』、什么『全国大赛』这些目标,其实跟音乐的本质根本毫无关系。那种整齐划一又震撼人心的演奏,反而完全缺乏音乐的内涵。看到那些人毫不怀疑地、拼上整个青春去追求这种空洞的音乐,让人感到一股莫名的恐怖。」
日本资深记者、作家松浦晋也(松浦晋也)
松浦晋也主要写作太空科技类作品
他近年写的《妈妈, 对不起: 独身中年大叔的照护奋斗记》
松浦晋也认为《吹响吧!上低音号》剧中人物们只为了夺金,却没有享受音乐
松浦晋也这番发言立刻引发了日本网友论战,其中当然有许多《吹响吧!上低音号》的粉丝,相当不认同他的说法。
而他也继续补充说……
「有些人可能搞错重点,但我要说的并不是《吹响吧!上低音号》这部作品有问题。恰恰相反,正因为这部作品描写得非常细腻,才让观众与读者感受到管乐这个世界本身存在的问题。」
「『音乐』这两个字,不就是『享受声音』的意思吗?」
后来有位网友向松浦晋也表示,自己其实很喜欢那种高压练习下的音乐……
「但有些事情也是因为那种练习才能体会到,就像我到现在还是很喜欢那种音乐。比起以前那种没人教、只是单纯『开心享受』的时期,后来为了『金赏』而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日子,其实反而更快乐。因为那时候我才真正看见了自己的可能性。」
松浦晋也回复他说……
「你说的可能性我同意。但我也会想:『等到真的意识到自己人生方向以后,再做这些事也不迟吧?』虽然我记不太清从谁听说的,不过听说大多数学管乐的人,在毕业之后都不再碰乐器了。照理说这应该是能够享受一辈子的事情才对啊。」
(@д@)各位待过管乐社的大家,有没有类似的感觉呢?
1.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!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发送邮件至:jdlingyu1@gmail.com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!